正文

【媒体看榆中】兰州日报:“敢让荒山变绿洲 志在秃岭育林海”——“生态榆中”建设掠影


发布时间:2017-11-15 15:47:22 来源: 榆中发布 阅读次数:

■阅读提示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造林绿化事业取得一定成绩,为榆中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榆中县含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林业用地24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近49%。全县宜林地近139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57.5%。完成各类工程造林面积78.1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5.3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连日来,“美丽中国”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讨论时的高频词汇,来自基层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结合各自所在家乡的实际,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表达了期盼之情。“榆中县最宝贵的资源在于优越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全力推进北山生态修复,南山生态屏障和中部特色经济林建设,五年内新增绿化造林面积100万亩,促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作为榆中县生态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榆中县委书记王晓宁对“生态榆中”的建设,有着清晰的思路和抓铁留痕的决心。将生态造林绿化工程纳入全县“15355”发展思路中的“五大工程”之一,把榆中构筑兰州东部绿色生态保障,建成全国林业生态示范县。

  据了解,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榆中县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生态县林业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五大重点工程建设。

  榆中县南枕陇中屋脊马衔山,北居滚滚黄河天堑。自古为兰省之门户,古丝绸之路要津。“陇右第一名山”“甘肃之名山、兰郡之胜景”之称的兴隆山,“风雅青城”“塞上江南”之美誉的千年黄河古镇青城镇等秀美山川,记载了这片热土上青山绿水的绚丽多姿。在这里,榆中人代代相接,驰而不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大地为纸,青松为笔,汗水为墨的豪情壮志,挥写着榆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史诗。

  同时,榆中县作为我国西部高原的腹地,干旱少雨,生态和生存条件极度恶劣。来过榆中北部山区的人都知道,极目望去,裸露的山塬贫瘠荒凉。90年代来此的外国人断言,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和生存。而就在今年6月份,国家林业局邀请外国驻华使节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环境规划署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组织等国际代表来榆中考察三北工程和荒漠化防治时,考察组一行对榆中生态文明建设感到震撼,盛赞这里的人民真了不起。是什么让亘古千年的荒山秃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乘上十九大的时光机,在一代代造林人用汗水与智慧眷写的生态造林纪实中寻找答案。

  现年过七旬的侯希忠老人,回忆时说到,“六七十年代的榆中北山流传着‘荒山秃岭和尚头,林草奇缺水如油,三餐难度人外流’的民谣。”由于生态遭到破坏,原有的石羊灭迹,连天上飞的麻雀、鸽子,地里跑的野鸡、野兔都消失了。“出生在北山的我,上学时读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受到启发,我常想只要每人植活几棵树,每年确保植活一片,年年岁岁,就一定会有我们自己的林子。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图,让造林人感受到了榆中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战略机遇和责任。我们将严格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县‘15355’发展思路,着力推进生态绿化造林工程和生态扶贫,让榆中的山川面貌美起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好起来。”现任榆中县两山指挥部指挥的李学荣说。立志再造一个秀美兴隆山的他,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榆中县苗圃、榆中县贡井林场一直从事基层林业工作,带领技术人员试验并提炼抗旱造林技术,积极谋划北山绿化的新路子。

  第一代造林人悉心守望绿色梦想,埋头苦干,根植建设生态公益林的新信仰

  榆中县甘草店镇车道岭林场场长张永才,2007年从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的父亲张廷俊手中接过了绿化造林的接力棒,这一干也有十年了。在他的回忆中,父亲因常年不分昼夜地巡回看护山林,饿了啃几口干馍,渴了喝几口冷水,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在世时念叨最多的就是要守护好山林。如今的车道岭林场,已经成了一片有榆树、侧柏等树种近2.8万株的大林子。

  今年75岁的陈德忠,是榆中家喻户晓的“牡丹王”,也是全国首批造林绿化劳动模范。1961年,他放弃在兰州一家大工厂的工作,怀着绿化、美化家乡的强烈愿望,深入榆中的马衔山和西藏、新疆等地,考察、搜集、移植野生牡丹,培育出了“书生捧墨”等600多个新品种紫斑牡丹,还获得了国际专利。他常年冒严寒,顶酷暑,手上的老茧剪了磨,磨了剪,靠着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在荒山上植树造林,用牡丹绿化旱坡梯田,使几千亩荒山坡地变成了榆中的后花园。他还搞起了花窖、温室、果棚和花卉林果引种基地,开展育苗、种药、养花的试验生产和引种苗木的驯化业务,并说服两个子女放弃留在兰州工作的机会,同他一道开展牡丹和园林植物的研究工作。

  74岁的曾恒贵是1959年榆中县贡井林场成立初期最早的造林人,在大山里一干就是一辈子。他回忆说,当时的场部是造林人掏挖的一眼窑洞和两眼水窖,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造林区走到哪里,办公地点就挪到哪里。从3月初至10月末的造林期,再到11月初至来年5月末的防火期,他们几乎整年守望着山林。在榆中北部山区至今流传着这样的佳话:第一代造林人早上4时起床,吃上一碗洋芋面条,背上一壶水,带上三两个馒头,在天还麻麻亮时就摸索着上山,在山上一干就是一整天。当时没有交通工具,从鸡冠子梁出山得走一天时间。深秋腌制的咸菜和存贮的洋芋,是他们最香的食物。盛夏时,造林人将馒头晒在山头上,待到饿时,用小锤一点点砸开充饥。北山十年九旱,他们要经常从百里外的县川用车拉水,浇灌到一窝窝树坑里,太陡的地方,要人手一根扁担一桶桶挑水去浇树,身上的衣服常被汗水渍浸出一幅幅“浅黄色地图”,只为了给后人留一片青山绿水。

  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实干苦干,探索走出榆中生态发展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求全国上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这也是榆中造林人用汗水和泪水眷写的箴言。榆中县委书记王晓宁和榆中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林曾多次带领干部调研榆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在他们的倡导下,榆中县将春季义务植树活动,改为春秋两季义务植树活动。在这两年春秋两季义务植树活动中都有他们的身影。2016年在榆中生态造林正值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榆中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榆中县林(草)地林木管理办法》、《关于在全县实行封山禁牧保护的通告》、《榆中县“十三五”生态造林绿化实施方案》等文件。王晓宁挑起了榆中县生态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的重担,他和王林多次背着资料到国家及省市相关部门申请项目。考虑到北山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且多为荒山荒岭,仅靠人工造林成本太大,又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际困难,榆中县委、县政府派出县、乡、村三级干部,近70人到延安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培训班。随后又派培训干部到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实地参观飞播造林。2016年7月21日,榆中县在夏官营、金崖、贡井三镇区域内,首飞118架次飞机,历时13天,实施了东西长11.9公里,南北宽10.6公里,树种配置方式为乔灌草混播,面积达100351亩,加快了北部山区生态恢复建设进程。

  据悉,榆中县委、县政府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思路,坚持整山系整流域推进、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突出规模效益的原则。还将生态造林绿化工程纳入全县“15355”发展思路中的“五大工程”之一。在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六个榆中”的目标,其中“生态榆中”即大力实施生态绿化造林工程,采取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等综合措施,全力推进北山生态修复,南山生态屏障和中部特色经济林建设,新增绿化造林面积100万亩。实施甘草至和平面山为重点的13万亩生态景观绿化工程,启动道路沿线绿化造林和白虎山生态园建设,构筑兰州东部绿色生态保障,建成全国林业生态示范县。

  据悉,近年来针对北部山区不同的立地条件及造林地类型,榆中县委、县政府把人工更新、退耕还林、三北四期、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每个造林点集中连片面积最小在1000亩以上,实行“逢地退耕,逢山治山,逢沟治沟,不留死角,整体推进”的治理原则,实现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41.1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94.2万亩48.79%,森林覆盖率达到15.34%。加强了对老化林分的抚育间伐,不仅使青山常绿,而且优化了林分。

  2017年截至目前,榆中县北部山区已完成造林面积51000亩。其中,完成计划任务37000亩的137.84%,超计划1.4亩。造林范围从夏官营镇的太平堡、郝家营,到小康营乡的孙家湾、红亮营,再到贡井镇的鸡冠梁、杏树湾等地,正在逐步形成连片造林规模。造林的苗木主要有侧柏、柠条、山杏、山毛桃、榆树等耐寒抗旱乡土树种。还高质量实施了兴隆山大景区面山绿化0.479万亩,白虎山面山绿化0.2万亩,人工造林1万亩,天保工程建设0.4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14万株,秋末完成城关镇朱家湾村等41个生态小康村的建设任务6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全县上下一呼百应,咬定青山不放松,推动造林绿化事业迈上新台阶

  金秋十月,正在参与秋季补种的造林人成了榆中县北部山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贡井林场副场长火彦君介绍说,林场现在有200多名造林工人,大多数都是参与造林10年以上的老工人。几十万亩的山地,造林人清楚地知道哪些是自己负责的,甚至还有80多高龄的老人也跑到林场要参与造林。

  如今,贡井林场的职工依旧像第一代造林人一样,早上4时30分起床吃过饭后,5时准时背着馒头上山造林,直到下午5时才下山,几乎没有过休息日。今年入秋以来雨水多,他们抢抓时机,超额完成了1.4万亩的造林任务。“咱们干造林的活,一定要严格按照造林的程序来,要确保成活率。”正在参与秋季补种树苗的贡井镇崖头岭村村民白富民,对带来一起造林的亲戚们说。

  在这些造林人中,还有把生态梦播在山野中的中连川乡副乡长白元智,中连川村村委会主任黄治文。他们仅2017年就栽种杏树、侧柏等15000多棵树,浇灌就用了60孔水窖的蓄水。黄治文高兴地说,老百姓很支持他们植树造林,很多窖水都是村里惜水贵如油的农户自愿提供的。村委会还计划在现有8名护林员的基础上,成立村级造林队伍,在7000亩梯田的斜坡面上,栽种2400多棵侧柏,打造“林中有田,田中生林”的生态景观。

  现年近六旬的王存福是榆中县定远镇陈家沟村村民。他是榆中县第一个承包绿化荒山的个人,在2007年就被省政府授予了甘肃绿化奖章。30多年来他一人栽树、修剪树、护林在山上。90年代拉树苗发生车祸,硬是撑着钢筋在山林里完成了种树,也因此落下了三级残疾。一个月下来,除了村里的红白喜事,他每月的出勤率都在23天,骑坏了三辆摩托车。如今村里有两户人家在林地附近盖起了农家乐,一年仅夏秋的收入就在6万多元。外面的人到陈家沟来,都会提出到林子里去看看,只是沿着山边转一圈,就得花两个多小时。人们看到原来寸草不长的石山到处都是高达10多米的落叶松时,惊呼榆中的生态绿化真了不得!

  群众在生态扶贫中得到实惠,收获幸福感,展现生态扶贫新面貌

  这几年来,榆中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构筑南部绿色屏障,北部生态恢复,川塬林果飘香,再造榆中秀美山川”的建设目标,带领全县贫困户3756户14088人走上生态脱贫的致富路。

  尤其贡井林场,积极响应生态扶贫政策,吸引了高崖、龙泉、清水、贡井、中连川等多个乡镇的建档立卡户参与造林,仅黄土地综合治理项目一年支付的劳务工资就有250多万元,家有两个劳动力的农户平均能挣到6万元,参与了挖树窝的农户更是能赚到8万多元。项目实施三年来累计支付近800多万元。退耕还林项目资金1500万元,全县9000多户退耕还林户人均可收入23000元。同时,还将生态造林管护直接向贫困户倾斜,提高贫困户的劳务收入和收益水平。

  贡井镇的村民李应德高兴地向镇上来的包村干部算了一笔账,家门口的生态造林,让这一带的山绿了,空气潮湿了,降雨量多了,很多像他们这样的留守老人和妇女,一年上山种树就能挣2到3万元,加上每个月500元的护林员工资,经济收入比之前翻了好几番。之前只能靠翻山造林的村民,有很多都开着小轿车造林了。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不再需要国家帮助扶贫了,他们在山上就了业,家门口脱了贫。

  中庄窠村文书马君林在2015年申请精准扶贫贷款10万元,成立了榆中君林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期承包了1500亩荒地,提前为每户农户发了1至2万元的工资,吸引了周边32名农户参与合作社。2016年又承包了6100亩梯田,带动参与农户86户,其中建档立卡户60户。马君林还帮农户拉了网,动员他们多学习洋芋、胡麻油、玉米、肉鸡、中药材等林下种植和销售,增强“造血功能”,巩固脱贫成果。在合作社打工的杨景忠乐呵呵地说,仅2017年的3个月里,他就领到了3万多元的工资,儿子用微型车拉树苗,也领到了6000多元的工资。一起干活的贫困户家里买了小轿车、电视机、冰箱、洗衣机,脱了贫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榆中正在蓬勃发展。榆中生态文明建设者用设计成形的“生态北山”、“梦”、“幸福林”,以及正在翻开的书本和亭亭玉立的迎客松,描绘着榆中生态文明建设新愿景。他们将在十九大的号召下,以再造一个“秀美兴隆山”的大胆构想,按照造林100万亩建设“生态榆中”的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统筹发展的理念,重点抓好宛川河东起甘草店车道岭,西至宛川河入黄河口15万亩面山绿化工作,为兰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生态屏障。同时,继续砥砺前行,久久为功,以持续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增强全县生态屏障功能为核心,以落实生态建设补助扶贫、退耕还林补偿扶贫、重点公益林保护补偿扶贫、发展林业产业扶贫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扶贫工程,使山川面貌进一步绿化,生态扶贫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贫困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幸福感。(首席记者 杨贵智 特约记者 赵江梅 岳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